2010/07/14

[2010 日本飛驒] 上山之町古街之後與古川町之前(上)

高山古街是第一個景點站,古意盎然的小城風光成就了完美的序幕。

一出機場,撲鼻的清新空氣讓我情不自禁猛吸了好幾大口。我跟老爹老媽特意坐在巴士的最後一排,三個人享受著七人位置大空間。打開在機場買的炸蝦飯糰便當,嚐了一口,包裝和口味皆非常的東瀛味,阿~這是日本,我又來了~

前往歧阜的飛駝高地,巴士在市區高架上奔馳,看下去的名古屋建築們,不見得都長得好看,但很有味道且乾淨。觀察了很久,閃亮無灰塵似的外觀牆壁,沒有壁癌這回事。



遠離市區後,鄉間小屋傍著矩形農地,田裡插著嫩秧,群山舊綠參雜著新綠,可愛的景象讓我忍不住在搖晃的車上不只拍照還隨筆畫了下來。當時想著,有斜斜屋頂的房子真討喜,好想參觀一下它的閣樓。後來第四天在合掌村雖然有入長瀨家,但最上一層的閣樓是不開放的,成了沒有被滿足的期待,雖然這樣,因為缺憾而有的唯美臆測心情似乎才會一直存在。

腿很長的杉木,一大群一大群遠的近的煞是壯觀。接著進入小城鎮,導遊用麥克風叫醒大家,高山陣屋從眼前閃過。唉呦威呀好個『途經』,行程表明明白白這樣描述了,真的這樣發生還是免不了心一驚。

不出多久巴士行經宮川的中橋,兩旁的景致讓我對高山古街興致越趨高昂。



回台灣時看到公視播映『城市的遠見』,某一集的場景很是熟悉,與飛驒高山小巧明媚的古街道相似度極高,原來是飛驒古川町物語。



古時高山是個大城,古川是在1589年成立的城下町,成立時間比高山早一年。兩個城鎮的都市結構很像,周邊環山,中間有河流,屬於防衛型的都市,所以分成城堡、武士區跟平民區。1615年,所有武士都遷移到高山,因此古川的結構縮小,成了只有平民的城鎮,一直到江戶時代結束。

由於周圍都是山,所以是以林業為中心。1960年代後,隨著高經濟成長,造成環境汙染、人心頹喪,廢水、垃圾任意傾倒入瀨戶川,成了臭水溝。那個時代以經濟成長當藉口,把環保丟一邊,後來一群熱心經營地方人士成了推手,組成了古川町社區營造協會。

古川町的瀨戶川,是寬僅1.5公尺的水道,緊臨著住家,流入荒城川。當地居民自動動員清理瀨戶川,全鎮的男女老幼都親自動手,參與河床的汙泥清除與垃圾清理,歷經多次修繕整理,才恢復成現今的樣子。1968年8月,古川町的地方報紙更發起了在瀨戶川裡養鯉魚的計畫,獲得了廣泛的迴響,目的是為了提醒民眾不要弄髒水源,要維護水質。地方團體與人士,捐了三千條鯉魚,當天,全鎮居民齊聚川邊放養,從此瀨戶川與川中的鯉魚屬於全鎮共有,人人有責。川中的鯉魚變成了大家的寵物,為了讓她們有快樂的生活,水質一定要乾淨、清澈。這些活動在每個町民的心中,種下了社區營造的種子。

飛驒市觀光協會會長村坂有造,在節目中說:『在充滿經濟力的日本生活,我們到底留下了什麼?..這想法就是我們行動的原動力,我們不希望百年後的子孫嘲笑,而是讓往後的人緬懷我們的思潮。』

多年前鯉魚放養的成功,如今成為古川町最珍貴的遺產。古川町的居民不再不負責任的破壞自然環境,而是細心的經營生活空間,且引以為榮。以往的臭水溝,現在變成了美不勝收的親水空間。清澈的川水,是一個新環境意識的開始。沿著河川周邊,順理成章的展開水道兩側的步道、小橋、欄杆、坐椅的美化,在許多團體的資助下,紛紛被整理的美崙美奐。

因處高緯度,冬天下雪的時候,必須勞師動眾,將上千條鯉魚全部送到一個溫室裡的水池過冬。一個全村動員的河川清理運動,與放養鯉魚的計畫,成為居民的驕傲和觀光客的最愛。但意義最深刻的是,古川町的居民,認識到他們可以靠社區的力量與創意,大幅改善周遭的環境,這正是社區營造最關鍵的體認。

町公所為了方便居民的清理工作,會提供各類的工具,並支援居民的清掃工作。但維持河水乾淨最大的原因,主要仍靠居民自行在家門口清理,沒有補助款,每天晨昏出來撿垃圾兩次。居民的想法跟著改變,開始不希望將髒水排到河裡,於是河水變得更乾淨了。這讓人反思,台灣人依靠政府的心理,常常不論自己對這個環境貢獻了什麼,而是一昧的埋怨與怪罪。在台灣,捷運電力異常,有人會罵到假牙都噴射出來;在日本,因天災造成的全線停駛,比起抱怨連連,大家更擔心上班遲到會被電轟,每個人都忙著傳簡訊跟公司連絡

高山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跟古川如出一輒。雖然沒有鯉魚,但高山的河川(或稱小水溝)一樣非常清澈,同團的許多人,有注意到的無不稱奇。(跟台灣的水溝印象差很大吧)

沒有留言: